凡不是表示一类事物,而是表示单一的思维对象的,如天、地、日、月、绝对、上帝等,可称为观念。
[142]大多数人民的公共意向就是理之所在。其俗达之天下,至善恶、知愚、男女、臧获,人人著信。
两体者,虚实也,动静也,聚散也,清浊也,其究一而已。[146]怎样实行井田制度呢?他说:井田至易行,但朝廷出一令,可以不笞一人而定。兼并风气逐渐盛行,地主阶级与农民的矛盾逐渐深刻化,大地主阶级与中小地主阶级的矛盾斗争也很尖锐。横渠说:太和所谓道,中涵浮沉、升降、动静相感之性,是生纟+因?、相荡、胜负、屈伸之始。若邪说诬民,充塞仁义,将有率兽食人之事。
这是他的哲学思想中最难懂的部分。所以他说:尽性然后知生无所得则死无所丧。虽然如此,进步思想家关于人的价值的学说还是有一定意义的。
宋代理学家亦都肯定人有高于禽兽的价值,试以周敦颐、邵雍为例。朱熹又从理气与人物的关系论人与物的不同说:天道流行,发育万物,其所以为造化者,阴阳五行而已。尝说:君子学道则爱人,小人学道则易使也。仁是爱人,君对于民应实行仁德。
孔子区别了人与鸟兽,他尝说:鸟兽不可与同群,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?(1)他把人与鸟兽对置起来,人只能与人合群,设法改善人群的生活。(34) 《春秋繁露·玉杯》。
《老子》关于人生价值问题,未加详论在封建时代,阶级压迫是极其残酷的,劳动人民实际上受着非人的待遇,统治阶级并不尊重劳动人民的人格。故其所赋之质,清者智而浊者愚。物得偏且塞之气,故贱。
人能役使别的动物,是超然异于群生的。(27)人与其它动物不同的特点是赖其力者生,不赖其力者不生,即必须努力劳动才能维持生活。《老子》说:故道大,天大,地大,人亦大。这两点在荀子的思想体系中并无矛盾。
《管子》书有云:治人如治水潦,养人如养六畜,用人如用草木。故人为最灵,而备有五常之性,禽兽则昏而能备,草木枯槁则又并与其知觉者而亡焉。
(2)把人与鸟兽区别开来,这是孔子的一贯态度。(33)人所以贵于万物,在于有伦理道德。
他说:力不若牛,走不若马,而牛马为用,何也?曰:人能群,彼不能群也。(13)这人类与其它动物不同之特点何在?孟子以为,这个特点就是承认理义,也就是有道德意识。孟子以为,人懂得理义是出于天性。美者贤而恶者不肖,又有不能同者。(29)体爱即设身处地之爱,亦即爱人如爱己。孔子贵仁(10),其中包含 对于人的重视。
有生气已绝而但有形质臭味者,枯槁是也。这种思想在历史上具有一定的意义。
进入 张岱年 的专栏 进入专题: 中国哲学史 人的价值 。(23)他认为人之所以为人的特点在于有辨,辨即是分别。
人之神明出于心,纯懿中正,其明德与天地合矣。域中有四大,而人居其一焉。
他极力反对买卖奴婢、随意杀害奴婢的恶劣行为,继承了先秦儒家的传统。应该承认,关于人的价值的思想,在历史上有一个发展的过程。(47) 《孟子字义疏证》卷上。总起来说,中国古代,多数思想家都肯定人有高于一般动物的价值,认为不能把人与牛羊犬马等同看待。
荀子肯定人最为天下贵,又强调贫富贵贱之等是必需的,关于这两点,他都讲得非常明确。《管子》书兼重礼、法,犹且如此,至于商鞅、韩非,更是把人民完全看作为君主服役的工具了。
(16)人之所贵指权势者给予的爵位,是可以剥夺的。他说:欲贵者,人之同心也。
有无血气知觉而但有生气者,草木是也。(5)在孔子看来,人民生活问题比神 的问题更为重要。
虽然如此,他还是认为不应当把人民看作牛马,概叹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大彘之食,主张去奴婢、除专杀之威(35)。中国古代天地之性人为贵的思想,虽然没有否定等级制度,没有达到民主主义思想,却是民主思想的必要前提。有若说:君子务本,本立而道生,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?(8)孝悌是仁的起点,仁包括老悌,但不仅是孝悌。故凡同类者,举相似也,何独至于人而疑之?圣人与我同类者。
庄子虽然反对区分贵贱,却主张追求个人的精神自由,他所想象的神人是物莫之伤,大浸稽天而不溺,大旱金石流土山焦而不热。耳之于声也,有同听焉。
(39) 《皇极经世·观物内篇》。生五俗以食之,桑麻以衣之,六畜以养之,服牛乘马,圈豹槛虎,是其得天之灵,贵于物也。
生一一之人,当兆人之人者,岂非圣乎?是知人也者,物之至者也。(47)戴氏以体民之情,遂民之欲为最高理想,这种伦理学说具有启蒙的性质。